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山丹艾黎文化旅游景区

小小实寄封,见证跨国情

发表日期:2025-07-25 17:41 作者:山丹艾黎纪念馆
来源:甘肃山丹


这是一枚小小的信封,它静静躺在历史的角落里,看似朴实无华,素净淡雅,却承载着沉甸甸的过往,诉说着跨越国界的深情厚谊。

  
  
路易·艾黎写给浦爱德的信件信封

这枚信封来自甘肃山丹,贴着面值 14450 圆的邮票(折合人民币约15元),邮戳上清晰地印着 1947 年 5 月 28 日的日期,它从山丹出发,踏上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旅程,目的地是遥远的美国。194767日,它抵达上海,恰逢美国泛美航空公司首次开辟中美直达航邮,于是它有幸登上了此次班机,飞向大洋彼岸。信封正面那枚上海的首航纪念邮戳,如同一枚珍贵的勋章,默默见证着这一特殊时刻。

信封上并无寄信地址,只在左上角写着“Alley ,Sandan.”字样。这“Alley”便是路易·艾黎,一位来自新西兰的友人。自 1927 年踏上中国的土地,艾黎便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作期间,他积极寻求进步,1934 年加入上海的第一个国际性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抗战爆发后,中国工业遭受重创,艾黎挺身而出,与斯诺夫妇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工业合作社”,为支持抗战、建设工业基地四处奔走呼号。面对国民党的排挤,他毫不退缩,1941 年在陕西凤县创办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培黎工艺学校,1944 年又迁至甘肃山丹县,这封信正是在山丹期间寄出的。

再看收信地址和收件人,美国纽约的收信地址是“Indusco Inc”,这是设在美国的“工合”组织,收件人“Ida Pruitt”即浦爱德,纽约国际工合法人代表。浦爱德虽出生于美国,却成长于中国胶东的黄县,她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她先后在山东烟台教会学校任教、北京协和医院任职,创建了医务社会福利部,为民众谋福祉。加入“工合”组织后,她积极支援革命根据地,与中国诸多领袖交往密切。回国后,她负责美国“工合”工作,为中国筹集资金不遗余力。她用文字记录在中国的点点滴滴,出版了《中国工业合作社的呼吁》《在中国的童年》等多部专著,还与老舍合译了《四世同堂》,将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她终身未嫁,收养了两名中国女孩,将自己的情感与中国紧紧相连,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路易·艾黎与浦爱德

路易·艾黎与浦爱德的相识,最早可追溯到1938年武汉“工合”筹备时期。当时,艾黎作为中国工业合作社的发起人之一,亟需一位既通晓中英文又熟悉中国乡村实况的联络人,浦爱德因长期在华北从事医务与社会福利工作,被斯诺夫妇推荐给艾黎。两人在一次为八路军筹措医药与设备的秘密会议上首次会面,随后便形成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跨国战友情。艾黎负责在西北前线培训技术骨干,浦爱德则在纽约为中国的每一所培黎学校奔走募款,他们两人经常通过书信、电报等方式谈论工合、培黎工艺学事宜。遗憾的是,由于战时邮路复杂、档案遗失,这枚1947528日从山丹寄出的信件正文已无从查考。但根据寄信时间推断,当时艾黎正在为迁至山丹的培黎工艺学校争取教学设备与资金,而浦爱德是纽约国际工合法人代表,正是审批各校经费申请的关键人物,由此可以推测,这封信多半是艾黎为山丹培黎工艺学校争取教学设备与运营资金的恳切呼声。

这枚小小的信封,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路易·艾黎与浦爱德两位国际友人的故事紧紧串联在一起。它是他们为中国抗战、建设携手努力的见证者,承载着那段特殊时期跨国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跨越国籍、种族的界限,为了中国的和平与发展,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透过这枚信封,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段尘封的历史,更是艾黎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未来,我们将持续活化馆藏资源,让更多像这枚实寄封一样的红色文物“开口说话”,让艾黎与国际友人的奉献故事代代相传,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承中永葆鲜活生命力。


友情链接

主办: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

陇ICP备12000199号-1 甘公网安备62072502000105号 网站标识码:6207250003